近日,网传某高校博士生与其导师因研究数据“被占”问题产生矛盾,发生了“挥刀伤人”极端事件。
事件真实情况目前还未有官方消息,但又一次引起众人对“导生关系”与国内现行“导师制度”的深思:博士生和导师之间的关系真相是什么?矛盾频生的根源是什么?“博导”权力的边界又到底在哪里?
01
“博导”=博士生命运“主宰者”?
在中国高校的博士生培养体系中,大家都心照不宣的一个共识是:“博导”二字的分量远超普通师生关系。
从招生到毕业,导师的权力几乎贯穿博士生的整个学术生涯,甚至到毕业后的职业生涯。
以“申请-考核制”为例,这一逐渐取代传统统考的招生模式,赋予了导师极大的话语权。据不完全统计,2024年国内147所“双一流”高校中,上百所已全面取消统考,转而采用这一制度。从招生初筛到面试,导师对学生的判断、青睐程度很大程度影响学生的“入门”资格。坊间流传于硕博生群体中的一句经典总结:“选导师,就是选‘再生父母’”,便是长期以来导生关系的真实写照。如今大学生中不乏从本科生阶段就开始为“拜师”做铺垫的人,说到底就是因为“导师”对自身学业乃至工作前途皆“至关重要”。导生之间,从入门开始就产生一种绑定关系,可称得上是“荣辱与共”,除了师生身份还有利益关系。
展开剩余74%博士生入门后,在导师支持与帮助下,做研究、发文章,完成开题、中期答辩、毕业论文等培养过程。实际上,高校博导团队尤其理工科领域,运作模式更像是一个企业团队,博导自身在教师考核评价体系下有KPI,做科研不是单打独斗的事,那么拆解目标,分工协作门下硕博士生便是最主要的劳动力,博士生们常自称为“学术底层”,“科研牛马”,称导师为“老板”,也就不难理解了。
现有制度下,导师是博士培养的第一责任人,导师话语权较大是合理的,但导师权力过大,对博士生诸多事务有“一票否决权”,便常常引发矛盾。当导师的权力缺乏有效制约时,学生的命运便如同悬丝。2024年,前有华中农业大学11名学生实名联合举报导师黄飞若学术造假、打压学生,后有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实名举报导师王贵元性骚扰并威胁“无法毕业”的案例,正是部分导师权力滥用的极端体现。这种“主宰者”般的权威,不仅扭曲了学术初衷,更将博士生推入精神高压的深渊。
02
“博导”权力边界到底在哪里?
导师权力过大时候,在追求名利或精神愉悦的驱使下,对学生的精神打压、劳动压榨、成果占用,甚至性骚扰、卡毕业“故意延毕”等等,都可能出现。根据2021年《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》的数据,35.5%和60.1%的研究生有一定的抑郁与焦虑问题,“导生关系”是四大影响因素之一。
地位完全不对等的条件下,遇到不公,学生如何维护自己的合理权利?“博导”权力边界又到底在哪里?
2020年,教育部发布的《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》曾明确要求导师“坚持正确思想引领”“构建和谐师生关系”,并禁止学术压榨、侮辱学生等行为。
图源: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
然而,制度与现实之间仍存在巨大鸿沟。许多高校虽建立了博士生学业预警机制,却忽视了对师生关系的动态监测。有博士生坦言:“学校可能更关心论文发了几篇,没人过问导师是否越界。”
监管缺位的背后,是权责界限的模糊。例如,导师对学生科研成果的署名权争议频发。部分导师将学生视为单纯的“免费劳动力”,要求挂名论文却不参与实际研究;更有甚者,以毕业为筹码逼迫学生从事与科研无关的私人事务。这些问题暴露出现行制度的两大漏洞:一是缺乏对导师行为的分类评估标准,二是学生维quan渠道不畅。尽管教育部提出“建立导师调整机制”,但实际操作中,更换导师常被视为“撕破脸”的无奈之举,学生往往因顾忌学术道路人际关系、“声誉”或“前途”等而选择隐忍。
权力边界不清的另一症结在于资源分配。导师手握课题经费、实验室使用权等关键资源,学生为获得支持不得不依附于导师的“学术帝国”。这种利益绑定使得师生关系极易异化为“雇佣关系”,导师则通过项目分成维系团队运作。若缺乏独立的第三方监督,这种模式难免滑向劳动剥削与压榨。
说到底,公平性的保证,不能依靠博士生导师个体的“自我约束”来实现,需要有严格的审查监督与奖惩机制。在笔者看来,在道德水平尚不能完全规范不端行为时,制约与监督、惩处制度的建立与执行落地是当务之急。
03
“博导”绝不该是“土皇帝”!
导师,为导为师,的确要有一定权威地位。但学术权威绝不该异化成了“土皇帝”式的专制做派。教育的目的在于“使人向上向善”,而非制造权力不对等的压迫。
“权力制衡”机制亟需建立。颜宁教授曾建议借鉴普林斯顿大学的委员会制度,由多名教授共同指导学生,避免单一导师权力过大。此外,教育部提出的“校本化博士生教育监管制度”值得推广,通过大数据监测师生互动频率、心理状态等指标,及时识别冲突风险。对于师德失范者,高校应设立匿名反馈平台等方式,严格执行“一票退出”制度,而非仅停留在文件警示。导师制度的改革绝非一日之功,但每一步进展都关乎学术生态的净化。唯有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,才能让博士生教育回归“育人”本质,而非沦为少数人的“权力游戏”。
当然,改革涉及的方面是成体系的,如今高校教师的职业角色在时代变化的背景下已经发生极大变化。我们看到,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加入高校教师队伍,导师不仅是学生的学术引路人,更有“亦师亦友”的角色。除了制度,通过建立新的学术共同体文化,推动师生从功利化、淡漠化、紧张化的关系回归“教学相长”。
“博导”本质是高校教师,为人师者,传道受业解惑也,而不该是“他人命运主宰者”!没有人能做别人命运的主宰者,每一位博士生,都应该“自己说了算”而不是“导师说了算”。
以上仅蔚青学者一家之言炒股加杠杆怎么操作,导师制度改革,你怎么看?
发布于:陕西省